“于老师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电力系统设计,更是如何在人生路上稳控电压、排除故障。”这句在自动化学院毕业生中口口相传的“暗号”,浓缩了于永进教授二十载讲台生涯的全部温度与厚度。作为2025年度“教书育人楷模”的于永进,主编多部教材、主持重点项目、推进教学改革、发表高水平论文、斩获教学大赛国奖、荣获二十余项荣誉,是师生眼中的全能手,然而最令他骄傲的,却是办公室案头那摞二十多本《育人日记》——一行行记录着个性化帮扶方案的小字,记录着一颗颗年轻心脏的“重启”瞬间。
信仰如磐:让思政在教学中实现“三闭环”
“党员教师的讲台连着民族未来。”对于永进来说,课堂就是他的思政教育阵地。作为党员,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推动教学科研创新,在变电站实训虚拟仿真、专业认证等攻坚任务中勇挑重担,展现了锐意进取的担当本色;作为教师,他时刻要求自己,不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思政教育的“变电站”,将思政育人与专业教学丝滑融合,在实践中真正做好党的教育方针的忠诚践行者和学生理想信念的引路人。
面对新工科对“复合型人才”的呼唤,于永进基于“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把控制理论反向用于育人系统,首创“三闭环联动”培养模型:在知识学习的传统单闭环教学模式下,嵌入能力培养和人格培育两个闭环,让课程知识、能力、思政育人目标在课程教学中实现同频共振,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电气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在教学中实现传统课堂与虚拟仿真相结合,达成“学时—学分—能力”精准映射,从而完成“知识闭环”;把科研项目分解进课程任务,让学生“接单”后参与实验,复现问题、设计方案、现场验证,实现“项目—竞赛—证书”一体化,从而完成“能力闭环”;首创“知识要点—工程案例—思政元”融合设计,将思政元素隐性融入案例教学,将工程思维、应用能力、科学精神、工程伦理、爱国情怀等素养颗粒化植入任务节点,形成“认知—认同—践行”螺旋上升,从而完成“人格闭环”……知识闭环夯实基础、能力闭环锤炼技能、人格闭环锚定价值观,三张环首尾咬合,像三套反馈系统,把“稳态误差”降到最低。
他提出系统化的“一二三四”教学法:锚定一个培养目标,建设思政与案例双资源库,设计“知识—实践—能力”三环节,贯通“课前—课中—课后—考核”四步骤,以此实现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学生这样评价他的课堂:“于老师的电力系统分析课不仅传授了知识,更是一盏人生方向的‘引航灯’。”
教研有道:把晦涩公式变成“沉浸式探险”
把示波器当成探照灯,每一条曲线就都是秘境的等高线;实训中的虚拟仿真变电站敞开“知识之门”,随时等待求知者登门探险……学生们说,于老师的课堂永远有“彩蛋”——这方教室被他改造成了“科创训练营”,而他,就是那位手持育人与创新“双地图”的科技探险家。
被学生们认为“艰难晦涩”的电力系统分析,在于永进的课堂上却成了最受欢迎的沉浸式科技探险。作为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的本科生学业导师,他将专业课程直接“开源”,他在“继电保护测试”“新能源发电”等实践课堂中不但厚植家国情怀,更将前沿科研实践融入课堂教学,一对一指导学生,助力学生在本科阶段提前接触科研攻关项目,积极践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育人使命。
把实验室搬到“云端”,更有助于学习落地“实践”。多年来,于永进潜心教研,成果丰硕:主持山东省本科教改重点项目《基于虚拟仿真的变电站实训》,其主持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智能电网背景下的实践教学改革均获煤炭行业教学成果二等奖;主持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3项,联合知名企业获批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牵头完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并成功通过,组织撰写的申报材料助力该专业获批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作为主要完成人申报的“电气与控制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评山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任教以来,他承担11门本科课程、3门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优异。他紧跟时代发展,持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主持开发的《电力系统分析》在线课程惠及数千名学生,牵头完成的专业认证和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更为学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化育有成:将育人日记写满二十年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于永进以行动践行了这句揭示教育本质的名言。于永进曾身兼班主任、学业导师、兼职辅导员等岗位,他说,“这些岗位让我可以走进学生内心,也让我对教育的认识更加完整。”
面对学业压力大的同学,如何耐心疏导,助力他们走出困境;面对不合群的同学,如何帮他们融入集体……于永进的育人日记里写满个性化帮扶方案,他为重点学生逐一建档,助力他们“波形重启”。这时的于永进又是学生们的“情绪变电站”,他总是不断尝试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调试”,直到确认学生的“情绪电流”恢复正常。
心理疏导中他能“降压”,带队输出时他更能“增压”。一直以来,于永进积极带领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先后指导学生获国家级、省级等科技创新奖项20余项。在研究生的培养上,他始终秉持着“因材施教”的理念,并将国际化的视野和产业化的思维深深植入到每一个科研项目中。从教以来,他先后指导培养研究生50余人,指导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2人次,学校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奖2项,培养出国家电网十大劳模毕建伟、李冰等一众优秀毕业学子。
电力系统图有终点,育人与教研的坐标系却没有边界。下一堂课,他仍将推开那扇“科技探险”的大门,对着新一届少年喊:“同学们,戴上安全帽,新的版图等你们来上电!”(记者:徐展)

指导学生实习 资料图